危機預防:陪他們一段

陶莘華
進修部 英文系導師
學生輔導中心兼職諮商心理師

  暑假一個悶熱的午後,當我正在辦公室裡振筆疾書,為了如期交出這一篇「導師如何關心高關懷學生」的短文。突然之間,一位患有重度精神疾病的學生鑽進我辦公室,心平氣和的侃侃而談了將近一個小時。接著又傾聽了另一位成績優異的應屆畢業生,因生活中的突發狀況焦慮的不知所措,而求見導師。四年前,這位學生新生憂鬱量表上的憂鬱指數並不高。在校四年,除導師要求的個別約談之外,從未主動尋求導師協助,卻在畢業後短短的十天之內,急電導師要求晤談。上述兩種情況,哪一位同學可被界定為高關懷的學生呢?   

  依照大學校院學生輔導工作初級、次級及三級預防的處理模式。(1)初級預防對象是全校一般學生,它強調全面性的建立學生輔導工作策略,推廣正確的心理衛生教育,提昇師生之間交流互動的頻率與品質,促進學生心理健康。(2)次級預防對象是發生問題的學生,早期發現、早期處理,防止問題惡化,它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。本校實施多年的大一新生心理衛生自我檢視量表施測,就發揮早期篩選、及早介入的預防功效。(3)三級預防則針對嚴重問題學生的危機事件或特殊狀況,整合校內外相關資源,共同協助處理(黃政昌,2007)。依照上述的區分,推動導師協助高關懷學生是大學輔導工作中的次級預防。   

  事實上,十年的進修部兼任專職的系導師職務,我經驗到任何一位學生都可能在某種狀況之下,轉瞬之間成為需要導師高關懷的學生。為了落實預防勝於治療的觀點,我通常在大一上學期,會刻意的經營與每一位新生的關係,期望在第一次個別約談中,除了盡己所能的瞭解學生的個人狀況之外,還能建立起師生之間的互信關係,讓新生感受到雖然身處在陌生的大學環境中,他們並不是孤單的踽踽獨行,有一位導師真心的願意協助陪伴他們。雖然我總是樂觀的期待這一羣大孩子,在經歷四年輔仁大學的陶成之後,能成為一位負責、成熟、愉快的大人。但在每年六十位新生中,總會察覺到幾位是需要導師特別關注與支持,才可能完成四年大學生活的學生。不置可否的,班級中若有高關懷學生,導師工作量一定會大增,為他們忙碌不已;因此,導師們除了要與家長保持密切連繫之外,更要充分利用校內外資源,以收事半功倍之效。

  每一位高關懷學生的狀況都不盡相同,不管是經濟弱勢、家庭問題、課業落後或情感問題:同居、同性戀、劈腿、分手;或是身體疾病:心臟病、癲癇、突發性昏倒、車禍;精神疾患:憂鬱、躁鬱、強迫症、精神分裂…等。陪伴高關懷學生的大原則是:引導他們成為一位能面對及處理各種現實困境的成人。例如:教導經濟弱勢學生主動尋找校內外獎學金及妥善管理時間,以能工讀自籌經費。面對家庭和學業問題時,我和學生一起找出癥結,由學生自己開始逐步改善。陪伴陷入情感困惑的學生,提醒他們要選擇能創造正向結果的雙贏局面,玉石俱焚又收穫了什麼?對長期遭受身體或精神病苦的學生,我總是不斷的鼓勵:「即使生病你也沒有特權,除了要學會與自己的疾病共生之外,珍惜運用身邊的資源,為自己打造最健康的身心狀態,並常常心存感激。」面對意外事故或親人喪亡,我傾聽同學心中深沈的悲慟,陪伴他們經歷生命的幽谷。因此,陪伴學生走過生命的困頓的成長經驗,豐富了我們彼此的生命,這種生命蛻變的能量,會增強學生生命的韌度和面對困境的勇氣,以及我心中源源不絕持續陪伴他們的動能。

參考文獻

黃政昌 (主編) (2007)。大學導師工作的意義與內涵。台北市:心理出版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