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機預防:陪伴與放手完稿-讓專業諮商及團隊陪伴發揮綜效

陪伴與放手~讓專業諮商及團隊陪伴發揮綜效

林梅琴
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教授

  每位學生在求學過程中有著不同的需求,且需要關照的程度也有所差異。然而,教師最易將注意力集中於表現優異的學生,以及成績表現落後、行為特異或情緒障礙的學生,但這兩類學生僅佔全班的20%,而耗費班級導師或授課教師最大心力則是後者,通常稱之為高關懷學生,因其行為、成績或情緒呈現明顯落差,容易影響個人發展,或造成其他同學的困擾。何時是介入予以關心陪伴的合適時機?該如何拿捏陪伴程度?又該怎樣轉介與放手?種種疑問,總困惑著班導師或一般教師。

  小雨,是期待自己表現受到肯定與讚美,且擁有不錯成績表現的大學生,然於時值畢業的學期,情緒問題卻導致她嚴重憂鬱,而必須接受治療。返校後,小雨身邊的好友及導師認為畢業前的壓力及未來的茫然,可能是問題根源,於是給予更多關注、陪伴與順從,卻也因此深化她的依賴。一有問題或狀況,旋即要求隨時相伴,徹夜長談的電話不足為奇,更時時以電話求助導師或好友,以致身旁原本的關心逐漸轉換成擔心。

  導師求助於我之際,經與小雨接觸頻繁的同學,瞭解箇中情況及互動模式,研判小雨除憂鬱外,可能伴隨人格問題,也才赫然發現本是小雨的問題,不僅影響導師,也左右多位學生的情緒及生活,且產生個人身心失衡及不該「狠心」不陪伴的衝突。因此,如何使這些陪伴者能「安心」放手及處理受影響的班級情緒,是重要課題。

  介入後,我成了小雨的主要求助對象。即使受過專業訓練,仍請求另一位學輔中心專業諮商老師共同協助,我主要扮演接應小雨情緒,瞭解其接受諮商與醫院治療的角色,並協助課業學習,而輔導老師處理其心理及情緒問題,醫生則提供藥物及心理治療。然而,小雨會以各種方式獲取他人的關注,關注越多,心理狀況則越糟,是以,如何使其僅接受適度陪伴與關心,反而是輔導歷程的挑戰。

  關心與陪伴,是導師及同學面對需協助者所能提供的,也多能滿足求助者的需求。可是,當陪伴無法解決問題而成為負擔時,需尋求專業人員的介入,而學習「安心」放手則是導師及同學的任務,「安心」將複雜問題轉介專業人員,並於轉介後提供適當的關注,且接受專業建議扮演應有的角色。

  此外,學習歷程中的重要時刻,例如:學期考試前後、失戀、家中有重大變故、畢業前夕或生涯轉換等,皆可能是高關懷學生出現狀況的時機,因此,與高關懷學生接觸的師長,需特別留意此類學生於關鍵時刻的情緒狀態。

  整體而言,適時適當的協助與介入,並引入專業諮商,以構築專業人員、導師及同儕的共同團隊,始能發揮學生輔導與陪伴的綜效,亦使需要幫助的學生獲得最有益的關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