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機預防:情緒困擾學生的陪伴與輔導

情緒困擾學生的陪伴與輔導

戴玉雯
學生輔導中心兼職諮商心理師

  花樣青年的燦爛笑顏與充沛活力,是校園中最令人賞心悅目的圖畫。然而笑容背後,許多人同時也正在與生命中的各種難題搏鬥,在情緒失控與平衡間掙扎。

阿偉努力念書、打工、參與社團活動,但是長期失眠,對課業要求越來越無力完成,堆積如山的作業讓阿偉喘不過氣、提不起勁……

小莉一直都是悶悶不樂的樣子,家庭裡的戰爭讓她無處可逃,自由飛翔是小莉遙不可及的夢想……

阿烈患有精神疾病,靠著穩定就醫與自己的努力,如願上了大學。但負面且扭曲的思考模式時時困擾著他,影響他與同學的友誼……

  情緒困擾的原因各式各樣,每個人表達與應對的方式也有許多的變異。不同的情緒困擾學生需要不同的專業介入方式:藥物、認知行為改變、創傷處理、提供資源、心理衛生教育……。唯所有的介入與協助,最重要的基礎便是陪伴。

  情緒困擾的學生往往對自己與他人都喪失信心,不離不棄的陪伴一方面打破學生「眾人皆離我而去」的自我預言;另一方面,適宜的陪伴也提供了學生在突破情緒困擾時所需的能量。筆者從長期的輔導經驗與學生的回饋中發現:「陪伴」常常是陷於僵局或危機時最有效的協助策略。

  「只要陪伴就好嗎?」「陪伴的時候要做什麼?不能做什麼?」「陪得好累怎麼辦?」這些陪伴者常見的問題,顯示出陪伴是知易行難的行動。筆者從經驗中將陪伴分解為「四心」與「二不」,與諸位分享。

四心─靜心、耐心、信心、同理心

靜心─平靜的態度與安靜的聆聽

  正處於情緒困擾的人,思考常是紛亂無頭緒的,內在充斥著各種矛盾的主張與負面的自我批判。就如已陷於情緒混亂的孩子,週遭急切的關注反而如火上添油般,使孩子的哭鬧加劇,唯有大人平靜的撫慰,才能平息情緒的波瀾。陪伴著平靜的態度,猶如慈愛母親的擁抱,緩和孩子的焦躁不安或傷痛;安靜的聆聽則提供足夠的空間,使對方有機會將雜亂無章的內在全部攤開,再細細整理。平靜與安靜看似冷漠,卻是無聲而有力的沉穩能量。

耐心─等待與包容

  情緒困擾時,思考與情緒偏向負面,行為時而遲疑時而衝動,動機也較弱,常常無法執行陪伴者的建議。通常情緒困擾並沒有立即的危險,但需要時間慢慢梳理雜亂的內在空間,耐心是這個整理過程中必要的力量。陪伴者的耐心是個案如何面對自己困境的最好示範。

信心─相信這只是此時的困境,一定會渡過

  情緒困擾的人對自己與未來的信心低落,會過度誇大扭曲負面的感受與想法,擔心自己過不去而永遠陷在困擾中。當自己失去信心時,往往也投射旁人也已同樣對他失去信心,擔心隨時會被陪伴者拋棄。陪伴者可以不厭其煩地回應「我知道你現在很痛苦,但一定會走出來,我相信,同時我會陪著你」。對學生堅定的信心,是其在無助絕望時最大的依靠。

同理心─是不是好像….

  同理的意思是「努力去瞭解對方」,「被瞭解」本身就是一種療癒的力量。同理心的表達可以是簡單的「我瞭解你的感覺」,也可以更深入具體的描繪出來。筆者在諮商經驗中發現,陪同學生將對情緒的描述圖像化是很有用的方式。例如「好像不小心掉到好大好深的洞穴中,拼命想爬出來,卻一直摔下來」「好像一場馬拉松比賽,你跑得好累,但是不敢停」。具體的描繪讓人更容易感受到陪伴者真心的瞭解與接納,不是表面上的客套。

二不─不激勵、不扛責任

不激勵

  看見有人溺水時,許多人的本能是立刻跳下水搶救,遇到人有情緒困擾時,我們的第一反應常常也是熱心投入,希望對方立即得救。但太高的期待或刻意的努力,例如強迫學生每天完成一項功課,反而加重他的壓力,及達不到目標時的自責。情緒困擾的時候,對陪伴者的分析、建議可能聽不進去而反應冷淡,也可能扭曲其意,增加自己的無能與挫敗感。每一個人走出情緒困擾的速度不同,當發現學生無法依照陪伴者的速度前進時,陪伴者請「維持信心,放慢腳步」。

不扛責任

  情緒困擾看似困在泥沼中,但藉此機會學生正可以學習照顧自己的人生。面對困難與解決問題的責任最終還是屬於個人的。陪伴者在可以的範圍內提供合適的資源,例如提供知識、部份經濟援助、減輕對其課業或工作上的要求……等等,但不把學生是否痊癒的責任完全扛在自己身上。為了能持續對學生的陪伴,陪伴者特別需要常常檢視自己是否過度背負責任,而造成愛心與關心的快速枯竭。

  「烏雲背後總有陽光」是筆者在面對情緒困擾學生時堅守的信念。不可諱言,情緒困擾學生的狀況有些十分複雜與棘手,需要多方面專業與資源的協調介入。然穩定與信心的陪伴,是重要而基本的滋養,除去陪伴與支持,沒有任何一種介入方式可以單獨成功。希望這篇短短的分享,也能使陪伴者感受到被陪伴。